我國每年生產7億多t農作物秸稈,但**30%左右被作為造紙工業、建筑業及手工業的原料利用,其余的5億t秸稈被焚燒或廢棄,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大量焚燒,污染環境,土壤礦化,甚至帶來其他社會損失。因此,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合理利用好這些資源并發揮其潛力,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秸稈飼料化技術 農作物秸稈雖然所含營養成分低,粗纖維含量高(31%~45%),蛋白質含量少(3%~6%),但是經過適當的加工處理,補充適量的粗飼料和其他必須營養物質,仍能滿足牲畜的各種營養需要。我國具有利用農作物秸稈飼養畜禽的傳統,并由此培育出了具有高繁殖率、耐粗飼的諸多優良畜禽品種,同時有了一整套的秸稈飼料化技術。①物理處理技術方法。這是一種利用人工、機械、熱、水、壓力等作用,通過改變秸稈的物理性狀,使秸稈破碎、軟化、降解,從而便于家畜咀嚼和消化的加工方法。實踐證明,秸稈未經切短,家畜只能采食40%~60%,而經過切短或粉碎后的秸稈,可以幾乎全部被家畜采食。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切斷與切碎處理、揉搓處理、軟化處理、熱噴處理、膨化處理、顆粒處理、碾青處理等方法。②化學處理方法。它是利用一些化學物質來處理秸稈,在打破秸稈營養物質障礙的同時,提高家畜對秸稈利用率的一種方法。實驗結果表明,秸稈氨化后可提高家畜對飼料的消化率10%左右。秸稈氨~堿復合處理后,麥秸的消化率可提高到 66.5%,稻草的消化率提高到71%,同時動物的采食量大幅度增加。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堿化處理、氨化處理、酸化處理、氧化劑處理、氨-堿復合處理、堿-酸復合處理等方法。③生物處理方法。它是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適宜的條件下,分解秸稈中難以被家畜消化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的一種方法。據實驗測定,麥秸微貯處理后,干物質體內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纖維體內消化率提高43.77%、有機物體內消化率提高29.4%。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自然發酵法、微生物發酵法、酶解技術等。
2、秸稈養殖蚯蚓技術 將秸稈經過粉碎堆制處理后,作為蚯蚓餌料飼養蚯蚓。蚯蚓含有多種氨基酸和豐富的粗蛋白,不僅可用來補充畜禽蛋白質飼料的不足,還可入藥。實踐證明,25kg~30kg秸稈餌料可以生產1kg鮮蚯蚓,并可獲得70%蚯蚓糞。蚯蚓糞又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含有很高的有機質、腐殖酸、氮、磷、鉀,并含多種微量元素和氮基酸,是植物生長**需要的養料。
3、秸稈作為基料生產食用菌技術 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基料栽培食用菌,不僅來源豐富,價格低廉,而且可以緩解諸如棉籽殼等其他基料日漸緊缺且價高而影響食用菌生產的問題,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產原料的來源。同時,生產菌菇后的菌糠是一種富含營養的菌體蛋白飼料,既能作為飼料過腹還田,也可作為優質的有機肥直接還田。
4、秸稈還田技術 農作物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氮、磷、鉀、鎂、硫和微量元素,將其通過機械或生物性處理后直接還田,能夠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這項技術主要包括秸稈粉碎還田、根茬粉碎還田、整稈翻埋還田、整稈壓扁還田和堆漚還田等形式。
5、其他技術?、俳斩捘茉椿眉夹g。農作物秸稈纖維中的碳約占40%以上,是很好的能源物質。該項技術主要有秸稈的生物質氣化技術、秸稈焚燒發電技術和燃料乙醇生產技術等。另外,利用秸稈原料經烘干或曬干、粉碎,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得到固體木炭,可加工成多種用途的木炭。②秸稈工業化利用技術。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工業制品的原料,除了作造紙原料外,還可以秸稈中的纖維作為原料加工纖維密度板、植物地膜等產品,以秸稈為原料制造餐具、包裝材料,利用秸稈中的纖維和木質作為填充材料,以水泥、樹脂為基料壓制成各種類型的纖維板、輕體隔熱墻板等產品。
公司主營熱門設備:樹枝粉碎機 木屑粉碎機 木材削片機 樹根破碎機